內容目錄
【打造品牌最容易忽視的能力】
在打造品牌中,台灣企業最容易忽視的能力是傳播力,特別是行銷傳播力,有人簡化成為行銷力,雖然不那麼精確,但仍是同一件事。
台灣企業通常缺乏傳播力,認為顧客都是出動出擊,面對面談下來,如果需要透過通路經銷商,也是一個一個拜訪上架,提供佣金。這是一種直接有效、掃街式的方式,但並不應該是打品牌最佳模式,為什麼?
因為品牌是烙印在消費者的心中,因為喜愛這個品牌而購買,所以問題回到品牌如何烙印在消費者的心中,透過傳播方式,才有辦法隔空烙印。一個好的品牌並不是決勝在零售店中,由店員來服務,而是早在消費者起心動念,就有了定見,就是非它不可,這種對於品牌的偏愛,願意指名購買,才是品牌真正力量的來源。
大部分的品牌都面臨到眾多的競爭,功能多一點少一點,價格高一點低一點,搞得消費者都有選擇障礙,最終只能選擇有聽過,信得過的品牌。
【從大眾傳播到數位網路】
電視、廣播、雜誌與報紙是所謂的大眾傳播媒體,以往的行銷希望能一次接觸到大量的顧客,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是好方法,在反覆訊息的疲勞轟炸下,許多人被動地接觸到新品牌、新產品,進而購買。
但網路興起後,觀看大眾傳媒的人,大量減少,所以搜尋引擎、社群媒體、討論區成為大量接觸消費者的方式。以前在大眾傳播的時段、版面因稀有而價高,所以一次能傳送的訊息量非常有限,有時簡短而琅琅上口的文案成為首要考慮,創意的視覺能從立刻被眼球補捉。
但在數位網路中,破碎而分眾的影片、網頁,而且時間、內容都可以不受限制,因為增加不了什麼成本,所以精準的廣告,帶有粉絲的網紅成為傳播的方式。影片可長可短,一隻影片不夠,可以請多人開箱試用,讓消費者各取所需。官網可以鉅細靡遺地放滿企業與產品內容,讓消費者可以找到並看到所有的資訊。
【傳播力的修練】
既然傳播力如此重要,對企業而言,如何強化傳播力?
首先,如果企業夠幸運的話,可以找到優秀的行銷人才。或許是台灣企業長久以來,不重視行銷,所以好的行銷人才可能比日本製壓縮機還要少。但因為大學仍是有行銷系所,或是企管系所內也有主修行銷的學生,所以來源並不少,缺的只是實務的經驗。
其次是企業老闆應該要具有行銷的概念,有時是因為老闆太不信住行銷人員,所以行銷人員被綁手綁腳,無從發揮。
第三是需要建立起迭代優化的概念,一開始做不好,是在所難免,但如果沒有追蹤數據、成效,毫無目標持續投錢,而不論收入,行銷專案終究都會終止。
第四重視顧客行為的改變。顧客的改變有新顧客的加入,首購者的第二次購買、客單價的提高、回購率的增加,凡是有助於顧客行為改變的行銷都是好行銷,否則都需要檢討。
【品牌的成功指標:識名度、慕名度、和鳴度】
品牌傳播的第一階段是要達成識別度的提高,消費者認識品牌並指名購買,第二階段是慕名度,消費者愛慕品牌,非此品牌不買,第三階段是和鳴度,顧客願意跟品牌互動共創,願意向他人推薦。品牌的識名度、慕名度與和鳴度也是品牌成功的三大階段,大家可以檢視自己品牌主要是在哪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