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又大碗:產品定位與理性決策的巧妙結合

「便宜又大碗」的消費者理性決策?

在台語中,「便宜又大碗」代表了消費者尋求高性價比的期望。理性的消費決策,是應該把市場所有選項都列出,這一點是電商上最容易做到的事,只要透過關鍵字搜尋,找出所有上架符合條件的商品,價格可以由低到高排序,一下子就能找到便宜又大碗的商品,但這僅限於同品牌同型號的商品,如果是不同品牌的話,這個程序變得複雜,因為品牌會努力做出差異化的商品,即使乍看之下無差異,通常仍是有細微不同,除非是找同一家代工。

一般消費流程從起心動念開始:需求/動機->資訊搜集->比較決定->下訂購買->購後分享,行銷人的施力點主要在資訊搜集與比較決定。通常行銷人透過訊息與內容的曝光,讓消費者可以「察覺」到,然後產生「興趣」,進而去「搜尋」更多內容,進而產生購買「行動」,最好還能「分享」給其它人。

雖說是理性,其實通常是「有限理性」,畢竟想要找齊所有商品,比較所有價格,常常會耗費太多時間與成本,所以通常在購買期限內,去比較熟悉的電商上研究一下,就趕快下決定購買。但該有的比較與權重仍是需要,例如:品牌、尺寸、價格、功能、保固、售後服務等,每個人心中的權重都會不太一樣,導致最後的選擇也不一樣。


為何精確的產品定位能助理性消費?

在追求「便宜又大碗」的同時,消費者其實也依賴「產品定位」來簡化選擇。

會員專屬內容

這個部分的內容已由密碼保護,請輸入正確密碼解除保護以檢視內容。

About The Author

個人頭像照片

橫跨工學、商學與傳播三大領域,探究數據所有的一切:從資料、資訊、知識到智慧,再從傳播、情報、賽局到策略。致力以智慧洞悉問題根本,定策略決勝企業未來。歷經資訊科技與品牌行銷兩種職涯,融合成為行銷科技(MarTech)人,成為跨領域的最佳橋樑。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