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銷領域,廣告決策的5M模型(目標 Mission、預算 Money、訊息 Message、媒體 Media、衡量 Measurement)提供了一個有系統而全面的架構,幫助行銷專家制定與評估廣告策略。自從4P理論提出以來,許多行銷模型相繼出現,有些如4C、5R和7P等,雖然曾經受到重視,最終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被忽略。有些則是發現原有的模型已經不適用,廣告5M是屬於這一類,但畢竟這算是經典模型,後續的模型中,幾乎都是由5M擴充,在現代行銷實務中依然有其指導意義。
1. 目標(Mission)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標,廣告也是如此。企業在投入資源做廣告時,最基本的期望,就是購買,電商用詞是「轉換」。但如果沒購買,廣告的錢就白花了?所以沒購買之前,還是看看有沒有增加購買意願、有沒有改變消費者態度?有沒有引發消費者的興趣?只不過,以往這些部分都需透過市場調查方式,才有獲得答案。
2. 預算(Money)
廣告要花多少預算?在一家實施預算制的企業,總是需要在前一年就需要估算出來,由於電視廣告總是佔大多數,只要估出電視廣告的預算,其它的預算就再多抓一些就差不多了。但預算如何抓?有些企業直接抓營業額,有人比照競爭者?有人只看目的,錢不夠,另外再想辦法,各有優劣。但到了數位之後,預算明顯碎片化,因為每一種廣告都有其必要,預算比較隨轉換率而調整,原本瀑布式預算規劃,改成敏捷式投放。
3. 訊息(Message)
在廣告創意中,訊息始終占據重要位置。尤其在輕薄短小的電視廣告年代,精鍊有力的短文案,肩負著幾千萬到幾億元的廣告成敗,就像Nokia-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種朗朗上口的廣告金字,至今仍深刻在腦海中。有了網際網路之後,只要想表達,多長的影片都可以,在自媒體上,沒另外的刊登成本,所以「短訊息」就變「長內容」,甚至演化出內容行銷。
4. 媒體(Media)
媒體廣告的投放,是最花錢的部分。廣告的成敗,一部分考量訊息內容,但媒體與時段的挑選,也是成敗的關鍵,一旦選擇錯誤,就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媒體的重要性,也讓媒體代理商紛紛從廣告代理商獨立出來。過去的媒體選擇常是基於成本與受眾接觸的有效性,但近30年來,但隨著品牌研究的進步,品牌接觸點逐漸取代傳統媒體的概念。
5. 衡量(Measurement)
有衡量才能有回饋,知道如何改進優化。但以往店家只能以市調或店頭調查,知道廣告的成效。在數位時代之後,由於數位足跡可以被追蹤,所以從投放到轉換,只要消費者持續在網路上跳轉,都有機會跟方法追蹤,然後分析每一次成功或跳離率,就有以後優化的根據。
除了5M,還有什麼?
隨著市場的快速變化,行銷策略也在不斷演進。在訊息變為內容、媒體概念轉變為觸點的同時,廣告的目標、預算和衡量方式也正變得更具針對性與精準性。獲取新客戶和維繫舊客戶的策略不同,所需的接觸方式與目標也會存在差異。
廣告採競價方式,投放成本只能設上限,無法根據排程投放。新廣告型式一直出現,究竟哪些廣告是比較有效,一直在試驗中。結合官網或電商,行銷漏斗層層追蹤,循環優化,不再僅僅重視單次投放效果。行銷科技大量出現,可以蒐集、分析、運用數據,持續優化行銷,對於數據更即時,也需要更敏捷應對。
總體來說,5M的基本概念依舊適用於當前行銷環境,只不過每一個M都需要更深的理解和細分,而這一模型不僅適用於廣告領域,整體的行銷傳播策略都能以此為框架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