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為何品牌要強調策略力】
台灣企業主常常會自豪自己的產品可以賣給所有人,但為什麼賣不好,因為沒有找到會賣的人。這就像當年亨利.福特一樣,認為他的黑色T型車,可以賣給所有人,在供不應求的年代,只要夠平價,當然業績一片長紅,但消費者如果開始有選擇,選擇高級一點、年輕一點、跑車化一點、越野一點,只要有其它品牌有產品來滿足這些需求,消費者就會移情別戀。所以選擇市場,發展價值主張,本來就是策略的一環。選擇市場就是選擇戰場,不同戰場有不同競爭者,各有各的本事來滿足消費者。
長久以來,台灣企業一直有一個積非成是的概念:打品牌只是在花錢,要把品牌打到眾人皆知,的確需要一些費用,但品牌可以訂比較高的價格,吸引更多人,所以是打品牌是一種投資,正確的投資,就會賺錢。不正確的投資,才會石沉大海。
【商業模式=獲利模式】
在策略力中,最好用的工具就是商業模式九宮格,基本上是市場定位學派的定位與資源基礎學派的核心能力,合併在同一表格中,又加入收益流與成本結構,如果這張表格其實跟SWOT一樣,乍看不難,但填得好,卻是很困難的。
首先是目標客層與價值主張,基本上這就是行銷中的T與P,本來就有挑戰性,如果目標客層,有兩個以上,平台的商模就是有兩個客層買方與賣方。又更難寫了。有人又會分主要客層、次要客層,不同的客層要發展差異化的價值主張。我看過上千張的商模九宮格,其中都是在這裡就大錯特錯了,接下來當然錯到底。
夾在目標客層與價值主張是通路與顧客關係,大部分的服務業者直接服務顧客,製造業則會透過通路來銷售,除非像Nike前幾天想要直接DTC。但行銷傳播沒格子怎麼辦,一般建議寫入通路裏。顧客關係是近年來的顯學,大家都想蒐集第一方數據,建立私域流量。但仍是不應忽視通路夥伴的力量,好的通路可以上天堂。
商模的左半格,基本上是大家亂填出來,因為命名過度迂迴的關係,所以大家都望文生義。關鍵合作夥伴,其實主要是填供應商,但很多人會填成通路,因為通路會幫忙賣,結果通路那一格又重覆寫了一次。
關鍵活動,是指關鍵的作業活動,也可理解成關鍵流程,但有些人就直接寫成要辦什麼活動(Event),這是錯得很離譜,但格子就叫做「關鍵活動」,解釋不清的。關鍵資源通常填得稍微合理,但因為不知道VIRO的判斷準則(VRIO是有經濟價值(Value)、稀有性(Rarity)、不可模仿性(Inimitability)以及組織能內建(Organization)) 。有時通路又被填進去,因為很重要。
收益流與成本結構,理論上,目標客層,訂價模式,以及關鍵資源、關鍵活動與關鍵夥伴都寫得正確,收入與成本的數字,也大概估算的出來。數字是檢驗商模最佳的方式,有時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數字能反應出商模的不合理,這時就要回頭就調整價值主張還有資滿投入。
【品牌命名策略=品牌組合策略】
在策略力中還有一個重要課程,就是品牌命名,企業經營越久,品牌就越多,如果每一個品牌都需要投資,也代表錢就被稀釋掉了,所以如何整併品牌,運用品牌組合策略,發揮最大綜效,就是另一種策略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