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事件行銷:引發話題、創造流量的最佳利器
廣告基本只要導流,要創造流量最好的方法是事件行銷。
事件行銷=事件+行銷
從字面來看,事件行銷就是事件加上行銷,這裡的事件是指新聞事件,或可擴大解釋成可引發大眾討論的事件,一個事件如果有人討論,往外擴散,就會一直創造新流量。但只是新聞事件還不夠,還需要配合行銷目的,才能稱為事件行銷。行銷的目的包括增加品牌知名度、增加新品上市曝光量、促進產品購買量……等。有些人可能會以為只能上新聞,就是成功,但負面新聞會降低品牌聲譽,所以為了出名而不擇手段,不是正常操作事件行銷的準則。
事件行銷不等於公關:行銷目的導向
新品上市發表記者會算是「事件行銷」的簡易型式,知名品牌新品上市,例如iPhone,就是一個新聞事件,透過記者會展示最新功能,透過電視、網路快速擴散。但記者會也是公關工作的範疇,這算是事件行銷與公關的交集,但事件行銷畢竟是行銷,行銷的對象就是顧客,但公關的對象是所有利害關係人,另外事件行銷的後續擴散並不限任何行銷工具,也可以用廣告來加強擴散效果。
事件行銷不等於活動
「 Event」這個詞的中譯常常被翻成「活動」,所以常常有人把辦活動認為是事件行銷,實則不然,其中最大的差別正是在於辦活動。如固定週期辦理的活動常常沒辦法成為新聞事件,例如經銷商大會,可能就是請經銷商吃飯,順便做做業績表揚,這時就是辦活動;但如果業績冠軍是賓士一台,這就有可能變成新聞事件,因為這個新聞可能是想要讓外界的人知道這是一家很賺錢的公司,順便促進新產品銷售,就會變成事件行銷。
雖然事件行銷不等於辦活動,兩者還是有一個交集,如同上面所舉的例子,建構一事件的執行細節常常會跟辦活動類似,故品牌不妨在一開始設立專案目標時就明確訂立行銷目的,將可被報導的內容置入在活動中變成新聞事件,這樣活動便有機會成為一次的事件行銷。
以OMO事件行銷創造新顧客
以往的事件行銷通常是以實體活動+大眾傳播來架構起的,如今OMO概念一樣可放在事件行銷上,在科技的使用上,讓事件的擴散、參與事件人員的管理都更能被掌握,以下我們把整體流程分為事件前、事件中、事件後三個階段說明:
OMO事件行銷流程
事件前:預熱活動並捕捉潛在受眾的興趣
在事件開始前,有效預熱是成功的關鍵。透過點擊、網站拜訪、註冊等行動來衡量與捕捉大眾對活動的期待,能夠為後續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事件中:全程參與記錄與互動擴散
在事件進行過程中,參與者的報到、互動行為及離開時間都應被有效記錄,並擴展到KOL與KOC等有影響力的人士。透過滿意度的回饋收集參與者行為數據,也能做為以後優化事件的依據。
事件後:有效追蹤與再行銷以提升長期價值
在「事件後」,除了評估傳統大眾媒體曝光的質與量之外,也可以追蹤蒐集KOL、KOC的分享,並將這些素材進行再行銷,進一步引導流量到登錄頁,也就是銷售端,以追蹤轉換率和投資回報。另外這些因事件而註冊的會員,也可以進入成長駭客AARRR的循環中,變成長期可獲利的會員。
閱讀更多:什麼是成長駭客AARRR?
一個成功的事件行銷架構
最後,讓我們整合上面的知識,並以服飾品牌為例來想像一個完整的事件行銷:
事件前:創造期待,吸引顧客的目光——一家新興服飾品牌即將在市中心開設新店。為了讓開幕當天人氣爆棚,品牌決定在活動前兩週便開始在社群媒體上預熱。設計了一些有趣的倒數計時貼文,搭配時尚博主的合作宣傳,吸引目標顧客的注意。此外,他們推出了「開幕驚喜禮包」的活動,前100名登記參加開幕日的顧客可以獲得限量禮品,這樣的誘因增加了大家的期待,也確保了開幕當日的顧客流量。
事件中:現場互動,擴大活動影響——開幕當天,品牌在現場設計了多種有趣的互動活動,如試穿挑戰、限時抽獎和拍照打卡送小禮物等,這些活動讓顧客沉浸其中並且更有參與感。同時,現場有許多時尚博主同步直播,讓無法親自到場的人也能感受到新店的氛圍,這進一步擴大了品牌的曝光度和影響力。每一位到場的顧客都被鼓勵參加不同的互動環節,這些數據和回饋也成為品牌未來優化顧客服務的重要參考。
事件後:延續熱潮,深化顧客關係——活動結束後,品牌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將熱度延續。他們追蹤了所有社群媒體上顧客和博主的分享,並將這些內容再利用於後續的廣告活動,以觸及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此外,所有在活動期間登記的新會員都收到品牌後續的感謝郵件和折扣優惠,鼓勵他們前往品牌的線上商店或實體店購物。品牌利用這次開幕建立的顧客名單,進一步推送個性化的資訊,讓顧客持續對品牌保持興趣,進一步提升品牌的黏著度。
瀏覽更多案例:美業的事件行銷攻略-強化品牌忠誠與刺激消費